買以太坊 買以太坊
Ctrl+D 買以太坊
ads
首頁 > DAI > Info

Benchmark:無法穿越周期的投資人_IDG

Author:

Time:1900/1/1 0:00:00

文|劉旌

編輯|洪鵠

渡人難渡己

因果敢決絕著稱的孫正義正沉浸在一場漫長的陰翳之中。

伴隨著Wework的IPO折戟、Uber股價的持續下跌,他掌舵的軟銀集團遭遇了14年以來的首次季度虧損,其規模驚人的“愿景基金”浮虧額更是高達89億美元。即便如此,這位雄心勃勃的投資家依然孤注一擲,在上月再次斥資95億美元以期幫助Wework走出困境。這無疑讓人們感到不可思議,但發生在孫正義身上,似乎又完全合乎情理。

孫正義曾經的卓然戰績正是源于他規模浩大的離經叛道。當風險投資人們還在強調認知、識人或“狙擊手打法”等古典行規時,是孫正義第一個將VC投資變成AUM的比拼戰。20年前,當他以2000萬美元投資阿里時,高盛聯合富達等一溜兒投資者湊來的投資額僅僅是他的四分之一,而同時期VC的單筆投資額通常僅在50-100萬美元。這次20年前龐大手筆帶來的結果是:現時今日,孫正義的軟銀仍然是4800億美金市值的阿里巴巴的最大股東。“規模即正義”也從此成為了孫正義的終身信仰。

然而2019年,孫正義失靈。有人認為這是互聯網紅利漸逝、導致高舉高打式的資本玩法難以為繼,也有人認為“軟銀的投資金額已經大到市場無法消化”。其實一切都可以概括為:時代變了,但孫正義沒有變。即使對愿景基金的最終成敗蓋棺定論還為時過早,但一個既定的事實是,即便是孫正義這樣極具開創精神的“投資教父”,也無法超然面對時代和周期的劇變。

偉大企業無疑都穿越了周期。誰能想象寶潔是一家成立接近200年的公司?而看起來永遠年輕的可口可樂已經133歲。商業巨子IBM在108年中的不同技術周期,賣過打字機、賣過晶體管計算機、賣過個人電腦、賣過“整體解決方案”,現在正與時俱進地賣著云服務。而成立于1975年的、在互聯網原生兒心中從來都與酷無緣的微軟在今年7月還默默登頂了一次全球市值第一。

Blur出價系統無法識別直接輸入的小數:12月7日消息,推特用戶Sen稱,用戶Keungz.eth在NFT市場Blur以遠高于地板價(3.8ETH)的價格以70ETH購買了Art Gobbler 8273。評論稱是因為Blur出價系統中輸入的數字無法識別第一個輸入的小數,存當用戶輸入為.70時,Blur將默認為出價70而不是0.7,其他用戶也曾因為該漏洞損失資金。[2022/12/7 21:28:02]

同樣的傳奇卻很難復制在風險投資的故事里。

曾和紅杉資本并列為風投界“雙子星”、投出過亞馬遜和谷歌的KPCB,在移動互聯網浪潮來臨前,選擇押寶了另一條現在看來完全錯誤的道路——清潔能源,導致之后10年的全方位落敗,崢嶸不再;千禧之交的另一家明星基金德豐杰DFJ也已落下神壇。當我們把目光拉回中國的風投家,會發現“錯過一個時代”的故事同樣屢見不鮮。比如閻焱的賽富,15年前它曾因為投資盛大、雷士照明等盛極一時。比如IDG資本——當然整體資產管理規模超過千億本身就是一項宏大的成功,但這位曾在BAT里同時斬獲騰訊和百度的VC老將,也不得不面對它在移動互聯網三巨子TMD身上的顆粒無收。

若以二級市場“10年一輪回”的大周期為計,無論軟銀、KPCB還是DFJ,在遭遇困境之前至少都是經歷過3次周期大考的得勝者。對于大多數風險投資人來說,能跨越如此漫長的歷史周期,已屬何其有幸。

常春藤商業期刊曾于2010年發布過一篇關于“VC秘密”的文章,兩位作者在研究了1970-2006年間的6206支基金信息后發現:“對2/3的VC機構來說,第一支基金就是他們的最后一支基金。”要知道,這還是發生在美國的景象——一般認為,美國股權投資行業的LP結構更為成熟,在決定出資后通常會“續費”到第二甚至是第三期基金。

聲音 | 澳本聰:沒有私鑰訪問權限,無法歸還比特幣:金色財經報道,澳本聰(Craig Wright)對彭博社表示,由于有問題的比特幣地址被鎖定,他無法在給定時間內放棄價值30億美元的比特幣,并將其交給已去世的商業伙伴Dave Kleiman的兄弟Ira Kleiman。澳本聰說,他目前對私鑰的訪問權限為零,因此他無法歸還比特幣。同時補充說,他并沒有說過這些“私鑰”將在下個月可用或實際使用。[2019/12/27]

理論上,若非第一支基金出現重大變故,對大多數基金合伙人來說,募集第二支也確實不會太難。“這要歸因于基金行業的一個獨特護身符:成績是延遲驗證的。”一位人民幣LP告訴36氪,從時間來推算,一家VC通常在成立3-4年后啟動募集第二支基金,但此時第一支基金剛剛投完大半,業績可能還無從判別。一般直到第三期甚至是第四期基金時,這家投資機構的真實業績才會最終顯現。這也造就了私募行業相傳甚廣的“第三支基金死亡定律”。對于這個問題,上述文章同樣有所昭示,這個數字比首期基金幸存率還要悲觀得多:僅有10%的VC發行過4支以上的基金。

投資人是商業世界的幕后英雄。選擇機會、投入大量資本去助力那些最初一無所有的創業者,加速其實現商業夢想的可能性——而所有行動背后的決策本質是他們的認知。對于一家公司從0到100的艱難成長,他們一一見證,卻并非直接親歷,但這已足以讓他們有千帆看盡的自覺,并有著向創業者輸出認知與方法論的高昂意愿。很多時候,對創業者來說,投資人更像柏拉圖學園里的導師,商業世界的殘酷戰爭似乎與他們相隔甚遠。

動態 | 若英國脫歐協議無法達成,Coinbase可能必須轉移所有歐洲賬戶:若英國脫歐協議無法達成,美國最大的加密交易所之一Coinbase可能不得不將所有歐洲賬戶轉移到歐盟內部的另一個授權實體。目前,Coinbase在英國運營著一家名為CB Payments的電子貨幣機構,該機構得到了英國金融市場行為監管局(FCA)的授權。CB負責處理來自歐洲經濟區(EEA)的數字貨幣支付交易。在一封發給歐洲客戶的電子郵件中,Coinbase警告稱,如果不達成英國脫歐協議,他們可能不得不關閉CB Payment Ltd。該公司還保證,這些賬戶使用的Coinbase服務在轉賬時不會受到影響。該郵件還提到,轉賬的時間尚未確定,但如果有轉賬的需要,他們會及時通知用戶。(Ambcrypto)[2019/9/1]

但回歸到“投資”本身的這門生意上,投資人們不僅無法置身事外,且相比于其他創業者——他們決策頻次極高、單筆金額大、且幾乎沒有修正的可能——投資人在面對周期時的“九死一生”或許更加酷烈。尤其是在中國,由于松散的出資人結構、行業整體處于的歷史階段,情況恐怕只會更糟糕。

中國有超過兩萬家基金,“其中“95%是沒有存在價值的。”不止一位LP曾向36氪斬釘截鐵地表示。一位美元LP告訴36氪,大量中國VC/PE成立于2014年“雙創”之后,至今不過4、5年歷史,也就是說大多數中國基金管理人尚未經歷過完整周期的淘洗,這意味著“即便是已經完成階段性自我證明的基金,也在面臨著極大的不確定性。”

清科創始人倪正東曾對著一眾投資人感慨“中國創投20年”:“你跑贏一百米、一千米,每個人在某個橫截面都可能是特別牛的人。但是我們做投資做創業都是學積分的樣子,不只看曲線,更重要是看積分下來的面積。”他的言外之意是,創投行業潮起潮落,投資人自己的結局也很難預料。

聲音 | Mati Greenspan:無論是BTC觸底還是牛市到來時間都無法準確推測:據ambcrypto消息,eToro高級市場分析師Mati Greenspan近期接受采訪時表示,數字資產是高風險投資,目前無論是BTC觸底還是牛市到來時間都無法準確推測。比特幣3000美元的支撐位正在經受測試,如果測試失敗,肯定會導致更低的支撐位。Greenspan還表示,許多分析師曾指出支撐位低至2000美元和1500美元。另外他還稱,許多市場進步往往是基于未來對數字資產的采用。[2018/12/17]

渡人者卻難渡己,這真是一個令人遺憾的悖論。

投資人的局限

為什么說投資人會比創業者更難逾越周期?

許多投資人會自比于創業者。高瓴資本創始人張磊的那句“我們是創業者,碰巧還是投資人”正是這一觀點的極致代表。創辦一家基金當然也是創業,但一家基金的勝利法則卻與一家商業公司有著本質不同。

商業公司的壁壘根植于它的拳頭產品。比如騰訊的社交和游戲、阿里的電商和線下。而投資機構產品力的根本是投資人認知和人脈的變現。可無論是認知還是人脈,都有著其必然的局限:這可能被你的年齡、偏好、知識結構,甚至是生活閱歷所限。比如,關注社交娛樂領域的大多數是新一代投資人,投半導體的投資人則多具相關的工作經驗,而如今聲稱要投資“Z時代”的投資機構更傾向于招募一群90后投資人來Sourcing。事實上,就連股神巴菲特也無法逾越“廉頗老矣”的局限:在科技股投資上,他至今未能復刻他在金融、能源或消費股上的神奇能力。

動態 | bitFlyer交易所的一部分服務無法訪問 現正在緊急修復中:據日本bitFlyer交易所消息,當地時間18:28分,bitFlyer交易所的一部分服務無法訪問,現正在緊急修復中。[2018/9/21]

另一方面,投資人們的認知主要通過二手建立,其體感未必能與親身打仗的創業者同日而語。這一點,張磊曾在為《投資中不簡單的事》一書作序時總結為:“投資人無法親歷企業成長的方方面面,更無法判斷市場的不可知因素,個體認知的局限和市場變化的混沌天然構成了矛盾。”

以上論證并無意于證明投資人擁有什么“獨特的局限性”,而是在于,這恰恰揭示了投資機構區別于商業公司的重要特質:現代商業公司依靠CEO的智謀,更依靠龐然組織架構的驅動與更迭,而投資機構仰賴的永遠是靈魂人物的決策。“無論是文化建設還是治理方法,做投資和運營公司都是非常不一樣的。”一位曾經創辦過公司的投資機構合伙人對此深有體會。公司想做好勢必不能是“一個人的戰斗”,而是依靠一套系統的上行下效,來實現決策與執行的最大化。投資則不然,很多投資人信奉獨狼文化,也能把“基金業績做到不錯”。

這讓投資成了一個重度依賴個體能力的行業。但人卻是事態變化中的最大變量。它導致基金行業的一個普遍特點是:出黑馬易,跑遠路難。一位美元LP向36氪總結:“投資是人才密集型行業,優秀投資人是稀缺資源,但同時又有職業生命的硬性限制,而他們的技能實際是很難復制和傳遞的。”他的結論是:大多數基金的生命周期都是與創始人或核心合伙人的職業黃金期正相關。

經緯中國創始管理合伙人張穎曾對36氪表示,如果正好有一個年輕人,做得好、價值觀也一致,未來經緯可以換代成功,這件事的發生概率也是“基本靠運氣”。而他立即指出的另一點是:“如果不是我來管,傳承有可能,但那將是另一個經緯了。”

換言之,即便一家基金建立了可予傳承的合伙人體系,真正得以沿襲的除了某些精神層面的共識之外,恐怕只有基金的品牌了。而基金品牌的核心是:合伙人的TrackRecord、投資策略和價值觀。這三條,無一不與“個體性”緊密相關——別說換一個團隊,哪怕換一個人來執行或許就已蕩然無存。而商業公司的代際換班,除了靈魂人物的更替之外,公司的產品、品牌信譽等壁壘幾乎可以全部延續。“所以,基金行業的傳承在某種意義上是個’偽命題’。”上述美元LP甚至認為。

從這個角度上也就不難理解了,為什么歷史上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偉大公司有許多,而持續存活、且能在不同金融和科技周期保持高光的基金卻屈指可數。

本質上,投資人是一個人幫代管資金的職業,這重身份必然造就了基金管理人們不僅面對外部周期,還要應對自身周期——每一期基金都有存續期。許多投資人都曾因此抱憾終生。1999年,IDG資本以110萬美元投資了騰訊,但此后不久,限于當時的基金規模和期限,熊曉鴿不得不退出,將全部股權轉讓給MIH與騰訊管理層。即便到如今,這筆過早的退出仍舊是熊曉鴿“不知道說起過多少次”的遺憾話題。而與此形成強烈對比是,因為騰訊大漲而賺五千多倍的MIH是南非的一家控股集團,它根本無需體會熊曉鴿們要面對的“募投管退”之虞。

對投資人們來說,一個更具中國特色的困境在于,他們須與更海量的玩家同臺競技。于是,“做大”成為了許多中國基金的共同選擇,畢竟規模不僅代表著資金實力、影響力,當然也意味著抵抗周期的能力。但這很可能是對未來風險的伏筆——基金行業已被無數次驗證的硬道理是:規模正是回報率的第一殺手。

基金王者的選擇

縱然大多數的基金都難抵抗沒落于周期更迭的命運,但VC行業出現40年來,我們發現有兩種生物,沿著截然不同的路徑均成長為超級耐力選手,迄今仍保持著某種意義上的巔峰狀態。

其一的代表是紅杉資本。這是地球上規模最大的風險投資機構之一,成立已47年。它最大的單期基金管理額已達80億美元。投資策略上,紅杉強調不可錯過,它的覆蓋領域幾乎可以被視為世界經濟坐標——從早年的蘋果、思科、谷歌、雅虎、PayPal,到后來的阿里巴巴、京東、唯品會,再到如今的美團、頭條、Zoom等,紅杉幾乎沒有缺席過每一輪時代大潮及其中誕生的關鍵公司。

其二是Benchmark。它的經典案例包括ebay、Twitter、Snapchat、Instagram、Dropbox,以及剛剛上市的Uber等,有人稱之為它投出了“硅谷20年偉大公司史”。這家成立了24年的風投基金始終保持只有5-6個人的狀態,且每一個人都是利益平分的合伙人,全部AllIn在一線投資;而其單期基金規模至今控制在不到5億美元。

要么足夠大,要么足夠小——后者意味著足夠簡單、足夠靈活。

足夠大的秘密在于,在規模、項目捕獲、團隊的可復制性等全方位做大做強,讓覆蓋時代中的每一輪浪潮得到充分保證。足夠小的配方則是:以極簡的人手,去做極少的決策,只捕捉浪潮中最大的浪。而相比之下,所有的“中間派”則都要面對更多的決策困境,免不了浪費精力、罔顧左右。

而紅杉和Benchamrk罕有的共同點在于,它們都是合伙人制度的堅定擁躉。紅杉的核心合伙人至少已經更迭至第三代;而Benchmark也業已多次引進新合伙人,團隊迭代頻繁。從根本上,這兩家基金都完美脫離了對最初那位靈魂掌舵者的依賴,而其“極致邏輯”總能為它不斷吸引來新的認同者,傳承得以成立。

那么,作為試圖穿越周期的投資人,你只能成為紅杉或者Benchmark嗎?

在當今的中國,或許還存在另一個嘗試——靠近產業:在做大和做小之外,去做深。隨著線上紅利的急劇消退,這正越來越成為許多投資人眼中的綠洲。一些成長期機構合伙人告訴36氪,他們已經試逐漸放棄了傳統意義上的財務投資,嘗試與上市公司或行業龍頭公司建立深度捆綁關系,圍繞后者的上下游展開投資。在他們看來,這樣不僅能讓投資變得更為精專,同時在項目退出方面也能獲得更高的確定性。

產業投資引發的一個現象是,投資人和創業者的身份進一步虛化了。當投資人們左手握資本,右手揣產業,抵抗周期的能力會疊加嗎?在理論上這似乎是成立的,但實際如何大概還需要更長的時間檢視。

歸根到底,投資是一場勇敢者的游戲,而周期如影隨形。正如橡樹資本創始人霍華德·馬克斯所言:“有人的地方就有周期”。既然如此,接受它,與創業者們共克時艱吧。

Tags:BenchmarkIDGKPCBenchmark幣是什么幣IDG價格IDG幣KPC幣是什么幣

DAI
區塊鏈:王興也入場?隱藏在加密貨幣行業的圈外大佬們_區塊鏈存證怎么弄

出品|三言財經作者|DorAemon今日,一張照片在朋友圈瘋狂轉發。 這張照片是以太坊創始人V神同紅杉資本沈南鵬、策源創投創始合伙人馮波、美團王興以及大眾點評創始人張濤的合影.

1900/1/1 0:00:00
比特幣:“鉆石玩家”李笑來:什么時候出示你的比特幣證據_比特幣比特幣中國官網聯系方式

天塌下來也有高個子頂著。但是在幣圈,卻恰恰反了過來。幣圈里的天要是塌下來,那都是矮個子在頂著。矮個子被砸得越慘,高個子賺得越開心。今天我們介紹的李笑來便是眾多高個子之一.

1900/1/1 0:00:00
ELS:一根價值85萬人民幣的香蕉,爛掉后自己換_SIU

近日在美國,有一根香蕉被人以12萬美元的價格買走,具體怎么回事呢?在美國巴塞爾藝術展上,一根被膠帶粘在墻上的香蕉藝術品引發熱議.

1900/1/1 0:00:00
新大陸:當貝殼是貨幣時,人們為什么不去海邊撿點貝殼?讓自己成為有錢人_新大陸

人類社會最早的貨幣是貝殼,稱之為“貝幣”,在4000多年前,整個的東亞、印度次大陸、大洋洲、非洲都在將貝殼當作貨幣,當時的貝殼可謂是國際通用貨幣,這大概就是人類社會最早的“全球化”.

1900/1/1 0:00:00
以太坊:你必須知道的五大公鏈_NEO幣是什么幣

從開放程度和參與者范圍上說,公鏈是沒有國內和國外之分的,所有的公鏈都允許世界上任何一個人訪問和參與。這里說的「國產公鏈」指由中國人或中國團隊核心研發,并在中國區塊鏈生態中著手進行生態孵化的項目.

1900/1/1 0:00:00
MSWAP:數學鏈接量子加密和黑洞_BeamSwap

提出的數學證明概述了信息在編碼消息中的行為方式,可能會對黑洞產生影響。證據表明,黑洞吐出的輻射可能會保留黑暗巨獸的信息。 該研究的重點是量子力學系統中的編碼通信.

1900/1/1 0:00:00
ads